[每周一例]筍殼魚感染虹彩病毒,暴雨后大量死亡 [閱讀率:1841] | 03-12 |
[病例581]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一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3.5畝,平均水深1.5m,配備4臺1.5kW的葉輪式增氧機(見圖1)。2019年6月18日,一次性放平均規格100尾/斤的筍殼魚苗30萬尾,放苗后一直投喂紅蟲和冰鮮,養殖到8月份,平均規格達30尾/斤。 該養殖池塘自放苗后,每天有少量幾尾死亡。 7月30日,暴雨。 8月1日,晴天,筍殼魚大量死亡,當天死魚約1000尾,水面可見大量黑身、定身于水面的病魚。 8月2日,晴天,死魚1000多尾。 8月3日,晴天,死魚1000多尾,采取3尾病魚的鰓、肝、脾、腎組織送研究所進行病毒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筍殼魚尾孢子蟲病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9722] | 09-19 |
[病例518]廣東佛山順德均安鎮一口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4畝,水深1.8米,3臺1.5kW葉輪式增氧機(圖1)。目前存塘約有1.5萬尾魚,平均規格3-4兩∕尾,主要投喂冰鮮魚塊。 2019年3月15日上午,塘主電話反映,池塘有少量筍殼魚在水面“定身”,最近一周都有零星死亡,死亡量每天維持在15尾以內。下午到塘頭查看情況,偶爾看見一尾魚在水面暗浮頭,水質快速檢測盒測得水體:氨氮無,亞硝酸鹽0.2mg/L,pH值6.6(圖2)。撈取趴在塘邊的筍殼魚帶回店里檢查,發現病魚鰓絲糜爛,鰓上有較多的臟污粘附(圖3),同時鏡檢鰓絲上有很多的尾孢子蟲包囊(圖4、圖5)和孢子蟲(圖6)。體表及內臟 [查看詳情] |
殺蟲后筍殼魚“黃脂肪” [閱讀率:30320] | 10-12 |
廣東省佛山市杏壇鎮,有一口雜交筍殼魚(線紋尖塘鱧♂×云斑尖塘鱧♀)冬棚養殖池塘(圖1),面積6.5畝,水溫25℃,存塘量約3萬尾,平均規格6-7兩/尾。 2017年2月初,池塘中發現有瘦身的魚,每天死亡5-6尾,吃料減少。 2月中旬,池塘出現水變,水渾,有鞭毛藻出現。池塘中的魚仍瘦身,每天死亡5-10尾。期間解剖病魚未見“黃脂肪”現象。 3月2日,有的瘦身魚的鰓上發現有寄生蟲,塘主使用硫酸銅+敵百蟲+滅蟲精殺蟲。 3月7日上午,使用簡易測試盒測得池塘pH值8.0,氨氮0.6mg/L,亞硝酸鹽0.3mg/L,水渾但不濁。病魚通常趴邊、“定身”,靜 [查看詳情] |
發病筍殼魚分離出鏈球菌 [閱讀率:48757] | 10-20 |
廣東江門市荷塘六坊市場一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4畝,水深1.5-2米,3臺增氧機(圖1)。2017年4月6日,放規格3cm/尾的筍殼魚苗種4.5萬尾,放苗時水溫約22℃,投喂鯪魚仔,早上喂一次,130斤/畝塘。 2017年5月下旬開始發病,發病初期每天死亡3-30尾,后期每天死亡上百尾。發病魚漂浮于池塘邊的水面上、很少見“打轉”,有的魚體表有潰爛、稍顯黃身、鰓絲糜爛。5月中旬池塘水亞硝鹽偏高,簡易測試盒檢測0.35mg/L,發病前期用藥比較亂,用殺孢子蟲的藥后死亡量增多,大換水后死亡量也增多。6月份雨水多,死亡量增加。 2017年7月14日現場采樣,測定水溫32℃,當天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魚苗神經壞死病毒病大量死亡 [閱讀率:50788] | 09-01 |
廣東順德容桂馬崗村一雜交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3.5畝,水深1.6米,配備2臺1.5kW葉輪式增氧機、2臺1.5kW水車增氧機和1臺2.2kW氣泵增氧機(圖1)。2017年6月8日購買規格7朝魚苗(規格1700尾/斤),共放苗10萬尾,氣溫30.5-34℃,全程投喂冰凍豐年蟲。 放苗第2天開始有魚零星死亡,氣溫31℃左右。 6月13日,多云轉晴,氣溫30-32℃,發現死魚30多尾。 6月14日,雨轉多云,氣溫28-29℃,死亡30多尾,潑灑聚維酮碘。 6月15日,晴天,氣溫30-33℃,死亡20多尾,數量有所減少。 6月15日-19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魚苗發生神經壞死病毒病 [閱讀率:50317] | 08-24 |
廣東佛山順德區勒流鎮沖鶴村一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2畝,水深1.7米(圖1)。2017年5月25日放規格為3cm/尾的雜交筍殼魚魚苗2.3萬尾,投喂冰凍豐年蟲、水蚯蚓和冰鮮魚。放苗時水溫約27℃,放苗后當天和次日每天都有幾尾筍殼魚苗體色發黑(“黑身”)、上浮、水面下停止不動(“定身”),有的魚苗腹部朝上“假死”(俗稱“翻白肚”)(圖2、3),人靠近驚動立刻螺旋狀游動離開,人離開以后又上浮,偶爾見個別魚苗在水面打轉。 5月27日下大雨后晴天,“黑身”、上浮的魚苗增多,約幾十尾。 5月28日外潑聚維酮碘,上浮魚苗增加到100多尾。 5月30日又外潑聚維酮碘,上浮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虹彩病毒病的防治關鍵點 [閱讀率:54524] | 02-19 |
近年來,廣東地區筍殼魚土塘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養殖密度及產量也逐年增加,各種病害也隨之加劇,其中虹彩病毒病尤為盛行。此病多數暴發于白撞雨(過云雨)前后、過塘分篩后、倒藻水變缺氧后,低壓悶熱或者增氧不足時。該病發病快,傳染快,死亡量大。病魚體色發黑,懸停于水面、趴邊無力,解剖后可觀察到肝臟貧血腫大,脾臟、腎臟腫大發黑,鰾嚴重充氣,鰓絲糜爛,3-5天后極易出現爛嘴、爛鰭、爛身、爛尾等繼發性細菌感染現象,病程相對較長。我們結合近幾年筍殼魚病害防治經驗,總結得出三個防控該病的關鍵點,供大家參考。[imG]upload/article/a2017021922385368.jpg[/imG]發病魚脾臟腫 [查看詳情] |
秋冬筍殼魚暴發性“無名死亡”綜合癥探討 [閱讀率:50997] | 12-01 |
魚越來越難養,病越來越難醫?!近期天氣三天經歷四季的狗血劇不斷重播,讓今年本來低迷的水產養殖雪上加霜。。。。[imG]upload/article/a2016120112251694.jpg[/imG]今年筍殼魚在進入冬棚前后,出現了一個死亡高峰,主要表現有急性充血、粘臟、爛身等癥狀。往往發病集中,發病急,死亡率高,甚至有全軍覆滅的現象。已經嚴重危害到筍殼養殖業的發展及打擊了養殖戶的信心。[imG]upload/article/2016120112252136.jpg[/imG]調查發現主要死因分三大類:第一種是秋季常見的細菌性疾。ㄈ缡人畾鈫伟纫鸬某鲅。,這類疾病往往有一定的先兆,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戶如何造就三年不發? [閱讀率:53423] | 11-07 |
不少養殖筍殼魚的塘主,對筍殼魚病害“聞之色變”,說:筍殼魚的爆發病是不治之癥!相傳多為“虹彩病毒”病。[imG]upload/article/a2016110715015286.png[/imG] 要不由它死,死剩的是自己的; 要不任由進出水,死亡停止后再處理; 要不過塘,死剩、死停后再處理它。 常常,聽聞誰誰誰死了多少萬斤筍殼魚!話說: 走一線的朋友們都深有體會:n上了年紀的養殖戶,大多養殖戶都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產品、新品種…..[imG]upload/article/2016110715015635.png[/imG] 是招就會有缺陷,而且,用慣的招,“致病原”也見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苗期的中華尾孢子蟲處理新法分享 [閱讀率:52154] | 11-07 |
先說說題外話: 現在養殖戶已經慢慢分化了,大致概括為預防型和治療型。一、治療型:基本不預防或很少、隨意,等發生病害再治療的群體。后續分化為:1.很少的一部分(不足5%)的養殖戶挑到好質量的魚種,進回來的魚種體質好、肯吃肯大,加上塘底底質好,養殖的過程中,氣候較平順,病害也不多、或不嚴重,所以少用了“藥”款和電費等,所以,成了受益者;2.另外大部分的養殖戶由于或沒能挑到體質好的魚種,平時也基本沒有采取對應預防措施,常常發病,而且大病為主,用“藥”等費用更多,死魚損耗更大,基本沒有機會賺錢還很可能虧了血本!二、預防型:堅持學習新知識和定期按品種分別采取靈活對應預防。絕大部分的最終結果是:1.第一 [查看詳情] |
下雨降溫,筍殼魚虹彩病毒病暴發 [閱讀率:55063] | 09-09 |
近期華南地區持續高溫,降雨偏多,溫度下降明顯,許多地區出現筍殼魚大量發病、死亡率高的情況。在持續高溫階段,魚苗一般表現正常,遇到大雨降溫后便突然開始發病,死亡量急劇增多,發病魚苗均會趴邊、浮頭,肉眼觀察其下頜與腹部出血發紅,鰓蓋內緣出血,解剖后可觀察到肝臟稍貧血,部分病魚有腹水(圖1、2)。待天氣轉晴,溫度回升后,死亡量則會明顯減少,漸漸恢復正常。若再次出現降雨,魚苗則會再次發病,死亡量增多,與之前狀況基本相同。[imG]upload/article/a2016090915184791.jpg[/imG]圖1 下頜與腹部出血發紅[imG]upload/article/2016090915185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過程中的日常管理 [閱讀率:59690] | 04-28 |
[imG]upload/article/a2016042816075942.jpg[/imG]■ 中山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 林曉琴 宋長江/文筍殼魚學名褐塘鱧或尖塘鱧,為暖水性經濟魚類,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主產于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國。隨著國內特別是廣東及華南筍殼魚養殖面積的擴大,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有很多誤區,不當的養殖方法導致養殖效益降低甚至虧本,為了提高筍殼魚品質及利潤,在養殖過程中的日常管理很重要,結合筆者幾年從事筍殼魚養殖經驗,現總結一下幾點:1.水質管理筍殼魚殼魚養殖要求水體的透明度不能太高,保持在25~30厘米即可, pH值在7.5~8.6有利于提高筍殼魚的成活率和促進生長。因為筍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池塘養殖技術 [閱讀率:36095] | 10-2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5102410242852.jpg[/imG][/center] 記者近日從番禺區相關農業部門了解到,泰國筍殼魚學名“云斑尖塘鱧”,原產于東南亞的江河、水庫和湖泊中,可適應酸堿度為5的酸性水體及鹽度為15的咸淡水。泰國筍殼魚為暖水性魚類,適溫范圍15~35℃,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水溫10℃以下或36℃以上開始死亡。 養殖方法 魚塘要求。養殖四大家魚的普通魚塘都可開展筍殼魚的養殖,一般要求魚塘能夠保持1.5~1.8米的水深,面積3~5畝較為理想;在養殖前期,魚種相對較小,魚塘水深保持在1.2米左右生長較為 [查看詳情] |
近期筍殼魚“無名死亡”及損傷綜合癥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19075] | 10-20 |
[imG]upload/article/a2015102010565083.jpg[/imG]近日筍殼魚易受季節水質影響引起所謂的“無名死亡”及損傷綜合癥(過池后赤皮,水霉等)。[b]調查發現主要死因可分三大類:[/b]第一種是秋季常見的細菌性(比如嗜水氣單胞菌等引起的出血。,這類疾病往往有一定的先兆,如最常見的筍殼塘里的雜魚,鯽魚、大頭、超口的餌料魚等有零星死亡。也許外表無明顯癥狀,僅可見“突眼”個別紅點等;第二種是過塘、分池、運輸等引起的機械損傷、應激等引起的繼發感染(比如水霉等),當秋季分級過塘時水溫已經下降在23-25度左右,魚體因受體不愿“潛底”很容易受傷受凍引起真菌感柒,形成粘 [查看詳情] |
拉網后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筍殼魚爛身、死亡一例 [閱讀率:15903] | 07-16 |
廣東省佛山市杏壇鎮一冬棚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2.4畝,水深1.7米,1臺增氧機(見圖1)。2015年2月29日從其它幾個小塘拼塘過來約7000多斤規格2兩左右的筍殼魚,過塘后幾天開始出現爛身,每天死亡10多尾,多的時候一天死亡近30尾。 3月8日上午10點到塘檢查,測定水溫24℃,簡易試劑盒測水質:pH值8.0,氨氮1.2mg/L,亞硝酸鹽0.1mg/L。從塘中撈起3尾病魚,外觀其中兩尾魚畸形、爛身、爛眼(見圖2、圖3),解剖三尾魚的肝臟明顯大且發黃(見圖4),3尾魚中其中1尾魚的脾臟潰爛(見圖5),1尾魚的脾臟明顯腫大(見圖6)。分別從3尾魚的潰爛處、肝臟、脾臟和腎臟中接 [查看詳情] |
筍殼魚塘“藻安生+利菌多Ⅱ”肥水方案分享 [閱讀率:14971] | 10-08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三村梁老板一筍殼塘,水面2畝,水深2米,配置2臺葉輪式增氧機,水偏濁,透明度為5公分。 9月20日早上測水質, pH值8.0,亞硝酸鹽0.05mg/L,無氨氮,水濁,建議其先解毒再肥水。 9月21日上午八點左右使用“碧水安(2瓶)+速解安(2包)”解毒爽水,中午12點左右使用“藻安生(1瓶)+利菌多Ⅱ(1瓶)”肥水。 9月24日早上9點再次使用“藻安生(1瓶)+利菌多Ⅱ(1瓶)”追肥。 9月27日回訪,測水質,早上pH值8.1,下午pH值8.4,水體明顯變肥,水色為綠色,透明度降到20公分左右。 分析:由于該池塘長期消毒、殺蟲,導致水體缺乏藻類和菌 [查看詳情] |
真鯛虹彩病毒與氣單胞菌混合感染引起筍殼魚黑身游水死亡 [閱讀率:19633] | 12-28 |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籠村,一筍殼魚(云斑尖塘鱧)養殖池塘,面積3.5畝,平均水深1.4米,2臺1.5 kw增氧機(見圖1)。2012年6月7日一次性放規格3 cm的筍殼魚2.5萬尾,8月11日過到其它塘1.5萬尾。2012年9月17日開始發病,剛開始一天死亡1~2尾,發病魚規格約60克,從9月30日開始嚴重,每天死亡20~30尾。發病期間用過“鰓皮易康”,并用硫酸銅和“三氯異氰尿酸”殺蟲消毒,但均無明顯效果! 10月9日下午16:40分到現場檢查,測定水溫29.5℃。用簡易測試盒測水質,pH值8.6,氨氮測不出,亞硝酸鹽0.05 mg/L。從池中取3尾游水的筍殼魚,外觀其中2尾黑身,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規;l展:品種改良病害攻堅規范養殖是關鍵 [閱讀率:16423] | 11-24 |
尖塘鱧,俗名筍殼魚,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鱸形目、塘鱧科、尖塘鱧屬,為暖水性、肉食、底棲、穴居性經濟魚類,原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的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與塘鱧科的其它品種相比,筍殼魚具有個體大(最大個體體長50~60厘米,體重可達6.0公斤)、生長速度快(500克重的筍殼魚,在海南養殖周期只約14個月)、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等特點。 筍殼魚現已成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及我國港、澳、臺、粵、滬、京等地區的主要中高檔消費淡水魚品種。 海南筍殼魚養殖現狀 1994年商品筍殼魚開始由泰國、越南、柬埔寨進口到我國,深受各地中、高檔海鮮餐廳消費者的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市場前景與養殖要點概述 [閱讀率:17514] | 11-24 |
一、市場前景: 筍殼魚是外國引進品種(泰國和澳洲),加之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為此自引進之日起便定位為高檔水產品而深受消費者歡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日消費量與日俱增,在重慶、西安、合肥等相對缺乏海鮮產品的內地城市倍受歡迎,是招待、酒慶的“?汀。據多年跟蹤統計,除09年上半年受經濟危機大環境和魚販惡意壓價外,泰國筍殼魚的塘頭價一直穩定在75元/斤以上(目前是82元/斤),澳洲筍殼魚一直穩定在45元/斤以上(目前是65元/斤)。隨著流通商對全國各線城市的市場開發,筍殼魚的銷量必定突飛猛進而出現“水漲船高”的利好形勢。 二、養殖要點: 1、清塘肥水、餌料充足是基礎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方法的改進可從三個方面進行 [閱讀率:15792] | 11-12 |
一、池塘條件 養殖筍殼魚的池塘要求并不嚴格,面積3~6畝、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的池塘便可。從方便日常管理和覆蓋越冬大棚考慮,池塘不宜過大,此外視養殖密度可設置增氧機。過去通常要求在塘底布設人工魚巢,以適應筍殼魚易受驚嚇和洞居避光的習性,但是隨著種質的馴化可省去這些設置,生產實踐證明,經馴化養殖的筍殼魚不再藏匿魚巢,并形成聞響水而集群搶食的習慣,設置魚巢反而會因積聚魚糞腐土影響魚的健康生長,也影響魚的聚食。 二、種苗選擇 1、注意選擇本地人工孵化的魚種而一般不應購買國外魚種,在目前還不存在種質退化的情形下,多代產的魚種成活率會更高。 2、盡可能選擇越冬后的魚種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方法的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14138] | 10-18 |
水霉、錨頭鳋、小瓜蟲病和腸炎是筍殼魚的常見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溫季節投苗,養殖過程定期消毒水體,每畝可用1克/立方水強氯精潑灑或施放除蟲藥物。腸炎主要由飼料腐敗引起,投喂冰鮮魚要去內臟經清洗后投喂,經常清潔和消毒食臺,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見其有損害。 造成筍殼魚成活率低的另一原因是在運輸、轉塘分養時表皮容易受傷感染。筍殼魚鱗片呈梳齒狀,倒刺性極強,在捕捉時相互磨擦導致表皮損傷而不易察覺,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必要的養殖轉移時,魚種用10克/立方水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消毒傷口,然后 [查看詳情] |
熱天注意筍殼魚養殖常見病鰓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0482] | 10-12 |
鰓霉病在我國廣東、廣西等省份均有流行,主要流行于高溫季節。但據報道,在廣東順德地區養殖的泰國筍殼魚,2007年10月中下旬、水溫下降至23℃以下有發生此病,特別是今年的4月份以來隨著水溫逐漸上升,發病的筍殼魚愈來愈多,已引起筍殼魚死亡。因此為避免熱天更多死魚現象的發生,養殖戶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鰓霉病的防治。以下簡單介紹鰓霉病的流行病學和防治方法,供養殖戶參考。 1、流行病學 該病的病原是鰓霉菌。該霉菌的菌絲彎曲成網狀,分支較多,菌絲分支沿鰓絲血管分布,縱橫交錯,穿入軟骨生長。 當水質惡化,特別是水中有機質含量高時容易暴發此病,在幾天內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該病一般流行于5 [查看詳情] |
冬季筍殼魚養殖管理技術要點介紹 [閱讀率:11064] | 01-07 |
從11月上旬開始,幾十年不遇的特大寒流給我國北方一帶帶來了嚴重影響,至中旬時(11號左右),冷空氣前鋒來到華南地區,使一些熱帶水產品種如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筍殼魚等經受了嚴重考驗。近日,筆者在走訪順德筍殼魚養殖場時,了解到由于今年冷空氣來得早來得猛,很多養殖場未來得及搭建越冬大棚,使養殖水溫一度下降到12℃。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珠三角地區約有2~3成的筍殼魚養殖場未來得及搭建越冬大棚,冷空氣期間造成部分筍殼魚出現凍傷、凍死現象。在此,筆者總結了筍殼魚的越冬管理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1、搭建大棚要求 每年的十月中下旬就要搭建好越冬棚,在搭越冬棚前把魚塘水加深至1.5米以上,并對魚塘 [查看詳情] |
冬季筍殼魚養殖管理技術措施介紹 [閱讀率:9195] | 01-07 |
從11月上旬開始,幾十年不遇的特大寒流給我國北方一帶帶來了嚴重影響,至中旬時(11號左右),冷空氣前鋒來到華南地區,使一些熱帶水產品種如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筍殼魚等經受了嚴重考驗。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珠三角地區約有2~3成的筍殼魚養殖場未來得及搭建越冬大棚,冷空氣期間造成約一成筍殼魚出現凍傷、凍死現象。在此,筆者總結了筍殼魚的越冬管理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1、搭建大棚要求 每年的十月中下旬就要搭建好越冬棚,在搭越冬棚前把魚塘水加深至1.5米以上,并對魚塘進行殺蟲和消毒一次。大家切勿認為十月份廣東地區白天溫度仍然較高,可延遲搭建。 2、越冬棚搭好后,要做好管理工作 (1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規;l展:品種改良病害攻堅規范養殖是關鍵 [閱讀率:9351] | 01-06 |
尖塘鱧,俗名筍殼魚,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鱸形目、塘鱧科、尖塘鱧屬,為暖水性、肉食、底棲、穴居性經濟魚類,原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的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與塘鱧科的其它品種相比,筍殼魚具有個體大(最大個體體長50~60厘米,體重可達6.0公斤)、生長速度快(500克重的筍殼魚,在海南養殖周期只約14個月)、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等特點。 筍殼魚現已成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及我國港、澳、臺、粵、滬、京等地區的主要中高檔消費淡水魚品種。 海南筍殼魚養殖現狀 1994年商品筍殼魚開始由泰國、越南、柬埔寨進口到我國,深受各地中、高檔海鮮餐廳消費者的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集約化養殖技術精要 [閱讀率:9621] | 01-06 |
泰國筍殼魚在分類學上屬鱸形目、鰕鯱魚亞目、塘鱧科、尖塘鱧屬,也叫云斑尖塘鱧,為鰕鯱魚亞目中個體較大的種類。因其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市場潛力大,是目前淡水魚類的一個優良養殖品種。 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方式有套養、混養、單養三種。泰國筍殼魚的集約化養殖是利用水源豐富的池塘進行高密度養殖的一種高產養殖方式。筍殼魚生長周期較其它淡水魚長,從魚苗育成(8~10厘米)到商品魚出售,一般需要8~10個月,其生長速度又受到飼料的種類、放養的密度、養殖的方式、日常的管理所影響,故此,養好泰國筍殼魚,漁農必須擁有一整完套而成熟的養殖技術,將技術融入到日常管理并貫穿到整個養殖過程當中才能達到高產豐產,獲得理想 [查看詳情] |
要想養好筍殼魚必須把好四道關 [閱讀率:12592] | 01-04 |
近年來,廣東地區的筍殼魚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及豐厚的養殖利潤,讓不少養殖戶為之心動,但筍殼魚對生活環境、餌料種類的特殊要求,對養殖戶筑起了一道技術門檻,苗種培育階段成活率偏低、病害難以治療一直是初入門養殖戶難以逾越的坎。在面臨以下難關時,養殖戶該如何應對呢? 難關一:開口餌料不對口及供應不足 對策:養好小魚蝦,育肥筍殼魚 據水產專家介紹,筍殼魚受精卵孵化成水花后的15天是其關鍵期,這期間開口餌料是否對口和供應量是否充足是決定苗種存活率的關鍵。目前,國內育苗場從受精卵培育到3~4厘米規格的苗種存活率普遍低于20%,這是筍殼魚苗種繁育的難點,也是苗價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順 [查看詳情] |
養殖澳洲筍殼魚全價膨化飼料馴化技術介紹 [閱讀率:10145] | 01-04 |
一、澳洲筍殼魚養殖前景分析 澳洲筍殼魚,學名為“線紋尖塘鱧”(0xyeleotrislineolatus),分類上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mes)、蝦虎魚亞目(Gobioidei)、塘鱧科(Eleotridae)、尖塘鱧屬(Oxyeleotris),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北昆士蘭,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諸國及澳洲大陸,底棲肉食性魚類,喜穴居,性溫順,不善跳,耐低氧。澳洲筍殼魚個體肥碩,肉質細嫩,骨刺甚少,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漁業的一個重要養殖對象。 澳洲筍殼魚于1996年引進到我國珠三角地區,2000年開始有澳洲筍殼魚成魚推上市場,2004年市場開始成熟,銷量增大,在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貼士:筍殼魚養殖的五個關鍵管理技術 [閱讀率:11486] | 03-01 |
筍殼魚養殖過程中應注意幾個方面: 一、池塘消毒與肥水培育“水蛛” “水蛛”是筍殼魚魚苗的重要餌料,它的豐欠直接影響到魚苗的成活率。筍殼魚魚苗孵化后的15 天是其關鍵期,這期間開口餌料大小是否適口和供應量是否充足是決定苗種存活率的關鍵。用生石灰50kg/ 畝和茶籽20kg/ 畝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同時采用發酵或者干的雞糞、豬糞等家禽糞肥水可以快速培育出大量水蛛,具體做法是用10%左右的生石灰與之混合后裝入60 目網袋(或者飼料袋,但要扎若干小洞) 后懸掛在魚塘四周,一般每畝地懸掛2 袋即可。足夠的浮游動物是提高幼苗成活率的最有效保障。當然,最科學的方法是潑灑肥水的微生物制劑,這對水質不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貼士:筍殼魚的收獲與運輸技術 [閱讀率:10607] | 11-23 |
筍殼魚的收獲分為平時捕大留小、選擇上市和干塘一次性捕完。養殖過程中在塘邊放置一些直徑10-20厘米、長1米左右的直筒,直筒要開有多個小孔,利用筍殼魚喜歡穴居的特點,收捕時雙手堵直筒兩頭提起,水從小孔流出,挑選筒中符合規格的產品。筍殼魚有鉆泥不動的習性,干塘收捕時應注意捕捉干凈。 、 筍殼魚離水后只要保持濕潤、陰涼,可存活數十小時,非常有利于鮮活產品的運輸。從東南亞箱運回來的產品采用每尾用塑料袋濕潤充氧獨立包裝,每箱數十千克,經20小時仍存活完好。 [查看詳情] |
筍殼魚實用養殖技術之爛身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4188] | 02-27 |
【病因分析】 筍殼魚爛身病主要發生在水溫較低的越冬期間,在水溫較高時也有發生但相對較少;特別是在水溫較低時進行裝籠或轉塘易造成魚體損傷,傷口感染后不斷擴大而引起爛身癥狀; 【病癥識別】 越冬期間的爛身病發生在魚頭部和尾部較多,頭部潰爛后多成瘤狀,尾部潰爛后可見骨; 在水溫較高時的爛身病一般發生在身體兩側,體表病灶部位充血,周圍鱗片脫落,肌肉外露,嚴重時可潰爛成洞穴狀! 痉乐畏椒ā俊 Υ瞬∧壳斑沒有十分高效的治療措施,重在進行綜合預防! 。1)保持越冬棚內的水溫在16攝氏度以上,以防魚體凍傷! 。2)在池底保持一定厚度(20厘米左右)的底泥以防魚體鉆洞時磨損體表! 。3)在 [查看詳情] |
筍殼魚實用養殖技術之爛鰓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1671] | 02-27 |
筍殼魚養殖過程中出現爛鰓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養殖池塘水質較差,引起細菌感染筍殼魚鰓部引起,或是由于寄生蟲病寄生引起爛鰓癥狀! 静“Y識別】 肉眼可見病魚鰓蓋張開;鰓絲出現小塊狀發白;鰓絲沾上水垢后呈土黃色;鰓絲腐爛! 痉乐畏椒ā俊 ∪绻羌纳x引起的爛鰓,可用滅蟲精加硫酸銅全塘潑灑,第二天再用二溴海因潑灑即可;如果是細菌性爛鰓,可用二溴海因潑灑,隔天再潑灑1次,并換掉部分魚塘水,再用微生物制劑如EM菌、光合細菌等調節水質進行調水! 静“Y描述及對應圖片】[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1022720380328.jpg[/imG]鰓絲沾上水垢后呈土黃色[/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池塘養殖技術 [閱讀率:14055] | 03-16 |
泰國筍殼魚學名“云斑尖塘鱧”,原產于東南亞的江河、水庫和湖泊中,喜棲于水底的洞穴或石縫中,有占地性,其活動范圍就在棲息地附近,主動攝食能力不強,多在夜間活動。生活時體色為黃褐色,容易隨生活環境而變色?蛇m應酸堿度為5的酸性水體及鹽度為15的咸淡水。 國筍殼魚為暖水性魚類,適溫范圍15-35℃,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水溫10℃以下或36℃以上開始死亡。二年性成熟,生死季節為4-11月,最盛期為5-7月。 泰國筍殼魚為肉食性魚類,但與其他肉食性魚類如生魚和鱖魚等相比,它生性并不兇猛。一、養殖方法 1、魚塘要求 養殖四大家魚的普通魚塘都可開展筍殼魚的養殖,一般要求魚塘能夠保持1.5-1.8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貼士:筍殼魚養殖方案 [閱讀率:14406] | 02-24 |
文/ 芳草恒生水產技術服務中心 席冬 筍殼魚的體形略延長,粗壯,前段呈圓柱形后部稍扁,頭扁平、較大,體寬約為體長的1/3.5,嘴角下斜,與眼同寬。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頜兩側為齒帶,下顎長于上顎。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鱗片呈梳齒狀,有四圈黑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淺,體表的顏色會隨著周圍水質和環境而變化! b]筍殼魚生物學特性[/b] 筍殼魚屬肉食性、底棲、喜穴居性魚類、畏光、喜歡藏于石頭縫、洞穴中,不喜游動,與其他肉食性魚類如生魚、桂花魚相比,它生性并不兇猛。平時只是靜靜地呆在水中,只有當食物(小魚、小蝦)游近它的時候才變得兇猛,捕魚的時候,會變得很靈活,能迅速地追逐獵物。養殖水溫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的池塘養殖模式 [閱讀率:13342] | 02-03 |
在育苗池塘直接養成商品魚。筍殼魚有穴居的習性,在池塘中需放置管狀人工魚巢,有效擴大筍殼魚穴居性的養殖生態面積。當魚苗規格達到體重 30~50克、全長12~14厘米時,要及時開展餌料馴化,馴化期需要1~2周。為適應泰國筍殼魚不喜游動的特性,每畝需分布10~16個餌料吊籃,要防止塘底淤泥對餌料污染,吊籃應距離池底約20厘米。經加工后清潔的冰鮮魚肉碎塊,每日黃昏時投喂,次日早晨檢查攝食情況并清洗吊籃,根據攝食量,酌情增減投喂飼料量。 馴化吃食人工合成粉狀飼料,可采用魚糜與人工合成飼料混合加工成塊狀投喂,并逐步過渡到全部用人工合成飼料,人工合成飼料蛋白含量不低于 38%,可使用甲魚、鰻魚、河鲀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方法的技術要點 [閱讀率:15813] | 02-03 |
1、魚種投放:筍殼魚的放養投苗時間應在天氣暖和、水溫22℃以上進行。投苗前池塘作常規清害消毒。投苗有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每年 5~10月投放當年生產的3~5厘米規格的魚苗,每畝8000~10000尾。在池塘的一角用網布圍隔出一塊小水面,魚苗先投放在這里暫養標粗,提高成活率,15~20天后才拆除圍網進入大塘生長,年底覆蓋越冬大棚繼續養殖,翌年4月可長至8~12厘米,此時可分疏養成。在珠三角地區投苗時間最好在10月份前,以便投放的魚苗有段適應和長大的時間,應付冬天的到來;二是在每年的4~5月后水溫回升穩定,可投放越冬后的大規格魚種,每畝3000~5000 尾,利用其越冬后長速快的特點,當年可大部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之投餌技巧 [閱讀率:12311] | 08-07 |
筍殼魚為肉食性魚類,幼苗期攝食輪蟲、枝角類;長至2厘米以后開始捕食魚蝦幼苗、小昆蟲,東南亞地區的人工孵化場在魚種培育時投喂鯪、鯉魚花。故在人工養殖投放魚種前塘水應培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并適當投放些魚花,給魚種以充足的餌料,防止因餌料不足而互相殘食。魚種經集中標粗后進入大塘,可繼續投喂大小適合的魚苗(或蝦苗),直至養成;也可以在魚種標粗階段馴食冰鮮雜魚,直到養成。筍殼魚平時靜止在水下,游動少,消耗體能不大,飽食一餐可多日不食,飼料系數約在5左右。每日投喂量約為魚體重的3%,分早、晚兩餐,筍殼魚夜間活動頻繁,故投喂量早上占1/3、晚上占2/3。 以冰鮮小雜魚作飼料時,魚種階段要打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周期與越冬技巧 [閱讀率:13971] | 08-07 |
筍殼魚在冬春季節長速緩慢,進入夏秋高溫天氣長速較快,我們在養殖中發現,從9月-翌年6月的養殖前期平均只有150克/尾,而到了10月則快速長至400克/尾,雖然商品規格一般要達200克,但經濟養殖期要1年以上為好。 養殖筍殼魚要有越冬設備,可采用三種越冬方式:①在4-5月份投放新苗,年底可上市部分達到商品規格的,其余的繼續越冬養殖至翌年8月;②9月份投苗,成活穩定后進入越冬季節,翌年12月前收獲上市;③10月購進種苗集中越冬標粗,翌年4-5月份塘放養,年底可全部上市。筍殼魚的越冬水溫要求在15℃以上,在廣東地區采用羅氏沼蝦越冬的塑料布大棚較為安全、經濟。越冬期要減少投餌和加強水 [查看詳情] |
筍殼魚的收獲與運輸 [閱讀率:16127] | 08-07 |
筍殼魚的收獲分為平時捕大留小、選擇上市和干塘一次性捕完。養殖過程中在塘邊放置一些直徑10-20厘米、長1米左右的直筒,直筒要開有多個小孔,利用筍殼魚喜歡穴居的特點,收捕時雙手堵直筒兩頭提起,水從小孔流出,挑選筒中符合規格的產品。筍殼魚有鉆泥不動的習性,干塘收捕時應注意捕捉干凈。 筍殼魚離水后只要保持濕潤、陰涼,可存活數十小時,非常有利于鮮活產品的運輸。從東南亞箱運回來的產品采用每尾用塑料袋濕潤充氧獨立包裝,每箱數十千克,經20小時仍存活完好。 [查看詳情] |
筍殼魚的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11696] | 08-07 |
1、養殖水質管理 在池塘、水泥池等條件下養殖筍殼魚,養成率較難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水質惡化造成,實驗證明筍殼魚對水質的要求比中水層魚類要求的指標高,在商品魚養殖全程中管理好水質,是提高中、后期養成率的重要環節。 在準備商品魚養殖池塘時,要清除塘中的淤泥,有效降低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的產生體,水體ph值7~~8時,可用10ppm強氯精對塘底消毒,初次進水后,用1ppm 硫酸銅加0.3ppm硫酸亞鐵或克藻靈全池潑灑滅殺藻類,有效控制藍藻水華(藍藻門微囊藻,俗稱臭綠沙)的發生,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微囊藻在水體中繁殖泛濫時,形成藍藻水華,在水體中大量釋放損壞魚類的肝毒素及神精毒素,會造成魚類死亡 [查看詳情] |
筍殼魚養殖實用技術 [閱讀率:11924] | 08-07 |
筍殼魚學名褐塘鱧或尖塘鱧,為暖水性經濟魚類,主產于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國,在廣東及華南俗稱筍殼魚。最大體長60cm,重達5--6kg。尾重 0.3kg達到商品規格。泰國筍殼魚屬蝦虎魚亞目,肉食、底棲、喜穴居性魚類,畏光、常藏于石頭縫隙、洞穴中,體表的顏色會隨著周圍水質和環境而變化,在自然條件下主要食物是小魚、小蝦,養殖水溫范圍在15--33℃,適合水溫25--30℃,適合pH值 7.0—8.5之間,適宜在池塘、水庫、山塘網箱及溫室養殖。筍殼魚肉質細嫩、刺少,味道鮮美,勝過海水青斑魚。價格不會低于100—120元/kg,養殖成本相對很低。 1 魚苗規格的選擇 筍殼魚體表鱗片比較特殊,是梳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技術(3) [閱讀率:10138] | 07-11 |
4.病害防治 4.1寄生蟲的防治 泰國筍殼魚在養殖中最常見的是寄生蟲病,錨頭鳋寄生在魚的胸鰭、腹鰭下,將魚捕起十分容易看到,魚得病初期并無不適,魚體被錨頭鳋寄生叮咬處,因表皮被破壞容易感染多種體表性疾病和并發癥,表現為傷口局部紅腫、化膿,最終引發魚血液系統感染而死亡, 防治不及時或不能堅持徹底殺蟲,在一定時間內雖不會造成大規模死亡,但零星死亡不斷。徹底殺滅寄生蟲是泰國筍殼魚養殖中首要防病措施。泰國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見其有損害,各類水產殺蟲劑均可使用,由于泰國筍殼魚底棲在池底,使用劑量與池塘水肥度相關,用水泵保持池塘水體循環增強藥效,間隔7天連用二次。敵百蟲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技術(2) [閱讀率:11970] | 07-11 |
2.成魚養殖 2.1池塘養殖 從方便日常管理和捕獲,養殖泰國筍殼魚的池塘面積一般以2-5畝為宜,因該魚屬底棲魚類,有鉆泥習性,故要求池塘的淤泥不宜過深,10厘米以內為好,底質沙壤土,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放魚種前需排干池水,清除雜魚,修整塘基、堵塞洞穴。用茶麩或生石灰毒塘,殺死敵害和致病生物,魚種畝放養量5厘米以上種苗2500-3000尾;10厘米以上2000-2500尾。放苗前施肥培育水質,放養四大家魚魚苗、食蚊魚或土蝦苗,讓筍殼魚苗有足夠的活餌料,放養筍殼魚苗約一個月左右魚苗長至7-8厘米以上時,開始馴化投喂魚漿,讓其改食動物性混合飼料。在馴餌初期7-8天為活餌和魚漿混合投喂期。據 [查看詳情] |
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技術(1) [閱讀率:10976] | 07-11 |
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方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等。就放苗方式而言,有一次放苗和兩次放苗兩種,前者是放養1.5-2厘米左右的魚苗直接養成400克以上商品魚;后者就是將1.5-2厘米左右的魚苗通過不同的方式培育至5厘米或以上的苗再放養到成魚池養殖。相對而言,后者的成活率較為有把握些。 1.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方式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而定。一般有: 1.1土池培育法 與四大家魚魚苗培育方式相似,池塘面積不宜過大,2-5畝為宜,底質沙壤土為好,少淤泥,進排水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放苗前用藥物毒塘殺滅有害生物,每畝施肥250-500公斤,“漚水”培育餌料生物,經5-7天后,浮游生物大量繁衍。浮游 [查看詳情] |
筍殼魚(尖塘鱧)赤皮等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0347] | 07-04 |
尖塘鱧隸屬于鱸形綱,蝦虎魚亞目,塘鱧科,褐塘鱧屬。泰國稱為砂蝦虎,越南稱為大鱧魚,國內稱為筍殼魚。該魚是熱帶和亞熱帶中型經濟魚類之一,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歡迎,是淡水養殖魚類產品出口中的主要名貴魚類。該魚目前售價 120 – 150 元 /kg ,近年來海南省、廣東省部分地方開始養殖。 該魚養殖模式有土塘養殖和水泥池養殖,海南較多是土塘養殖。土塘要求注排方便,水質清新泥質底為好,每畝放養魚種 3000 – 5000 尾為宜。 2003 年 10 月下旬,海南省定安縣南麗湖某養殖尖塘鱧池發病。該場有 2 口塘發病,每口塘有 400 平方米左右,放養 3000 尾,水質較濃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褐塘鱧)的人工繁殖技術 [閱讀率:13329] | 07-04 |
褐塘鱧的種苗生產在泰國已獲得成功。但我國種苗的規;a技術工藝還沒有完善,所以國內養殖褐塘鱧的種苗主要靠進口。本文介紹其人工繁殖技術。 1、親魚的選擇 親魚選擇好壞是人工繁殖成功的關鍵。要選擇2齡夠成熟的親魚,雌雄親魚按1:1放入產卵池中。成熟的雌魚體色較淺淡,體表較少粘液,手膜有明顯粗糙感;腹部豐滿有明顯的卵巢輪廓;外生殖突稍膨大,呈淡紅色,基部較寬,游離度深,外觀外生殖突呈扇形;泄殖孔較大,位于生殖突的次末端,兩側稍隆起,無黑色素點。成熟的雄魚體色較深,斑紋更加明顯,體表粘液多、手摸感覺較光滑;腹部不明顯豐滿;外生殖突比雌魚小得多,呈白色的三角形;泄殖孔開口于最末端,孔周有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褐塘鱧)的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9648] | 07-04 |
褐塘鱧在養殖過程中也會發生魚病,一般魚病多在低水期、江河流量少的時間發生。在養殖過程中,每年都有很多魚由于魚病而死亡。魚病主要有寄生蟲病和細菌性疾病。 一、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主要為錨頭鳋。它主要附著在魚的鱗片、尾鰭和口等部位,象錨一樣插在魚體的肌肉吸血。它寄生在魚體上,造成生長緩慢,引起寄生部位損傷,除這以外,它還常常因損傷而感染真菌和細菌并發癥。出現并發癥的魚的部位變成茶色。這種并發癥引起魚體衰弱而死亡。 二、細菌性疾病 1、體側變爛病 這種病的癥狀是魚體側部變成紅色。如果惡化,肌肉就會露出,鰓部感染就會出現青色。本病主要由 Aeram aria s hydrophila 菌引起。 2、爛 [查看詳情] |
筍殼魚(褐塘鱧)的繁養殖技術 [閱讀率:12001] | 07-04 |
一、繁殖 褐塘鱧的種苗生產在泰國1981年已獲得成功。我國已于1988年褐塘鱧人工繁殖已獲得成功,但種苗的規;a技術工藝還沒有完善,所以國內養殖褐塘鱧的種苗主要靠進口。 。ㄒ唬┳匀环敝 在泰國,褐塘鱧二齡便性成熟,成熟最小個體為雌魚體長15厘米以上,體重75克左右;雄魚略小于雌魚。選擇夠成熟的親魚,按1:1放于產卵池中,一般1600m2的產卵池放親魚300對。生殖季節為每年的5-7月份,每年產卵2-3次,每次產卵數約5000-25000粒,較大親魚每次可產卵幾萬粒。產卵適宜水溫27-32℃。產卵在其居住的洞穴或附過岸邊的石縫或瓦片中,或雜草較多的安靜處;蛘咴诋a卵池中設置石板 [查看詳情] |